 |
學系宗旨 |
培育理論與實驗並重,獨立自主的學習精神及研究態度,富有人文素養與外語能力之化學博、碩、學士之專業人才。
|
|
學系沿革 |
化學研究所成立於民國八十五年,招收碩士班研究生,八十七學年成立化學系,招收大學部學士班,九十學年成立化學研究所博士班。目前(107.09)大學部學士班,計有人數221人,研究所碩士班,計有人數24人,研究所博士班,計有人數13人,學生合計258人。師資方面共計12人,計有教授9名,副教授1名,助理教授2名。
|
|
學系特色 |
師資
|
學歷
|
研究領域
|
師資
|
學歷
|
研究領域
|
何彥鵬
|
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化學博士 |
質譜分析
生物分析化學 |
劉鎮維
|
美國德州農業機械大學化學博士 |
無機化學
|
張海舟
|
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化學博士 |
生物電子轉移
拉曼光譜 |
戴達夫
|
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博士 |
生物有機化學
生物轉換 |
劉福成
|
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博士 |
無機化學
硼化學 |
朱家亮
|
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化學博士 |
有機合成 |
張秀華
|
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博士 |
量子化學
理論計算 |
錢嘉琳
|
美國羅格斯大學化學博士 |
生物物理化學
核磁共振光譜學 |
梁剛荐
|
美國德州大學化學物理博士 |
生物資訊
化學資訊
毒理資訊
分子模擬 |
蘇宏基
|
瑞典隆德大學化學中心生技博士 |
生物感測器
電分析化學 |
江政剛
|
臺灣大學化學博士 |
蛋白質體學
奈米生醫學 |
黃淑絹
|
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博士 |
奈米材料、熱電材料
導電高分子、複合DNA-gold |
|
|
教學特色 |
課程學程化,有基礎科學學程,加強學生基礎學科之能力;化學核心學程,培育學生化學專業知能;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擇認一專業選修學程;並搭配之實驗課程,培養專業理論與實驗技能兼備的化學專業人才。另開設專題研究和專題討論等選修課程,鼓勵學生動手作實驗、解決問題、印證課本的知識,普通和有機化學實驗每一位學生一組,分析化學、儀器分析、物理化學實驗則為每二人一組,充分讓學生有自己動手的機會,專題研究課程更有機會讓學生獨立完成研究主題。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精神及研究態度。
豐富的通識學程包括語文教育、人文與藝術、社會科學及數理科技等四個學群。經此課程架構希望培養學生除了具有專業本能和自我學習能力之外,並富含人文素養與外語能力之化學專業人才。
|
|
課程規劃
|
本系學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128學分,必修學70學分,由基礎科學學程(22學分)、化學核心(一)學程(24學分)、化學核心(二)學程(24學分)組成。專業選修學程由合成化學學程(21學分)、物化分析學程(21學分)。校核心課程43學分。修滿必修學程、校核心課程、全校任一完整副修學程,並達本系最低畢業學分數,即可獲得本系畢業證書。
碩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22學分,專業必修10學分,選修12學分。研二(含)以上學生每學期必須選修該學期所開設之專題討論(三)、(四)及論文研究(一)、(二)等其他類課程。每組學生至少選修該組訂定核心科目至少二門。
博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數22學分,專業必修16學分,專業選修6學分。
|
|
儀器設備
|
專業圖書:外文圖書4576冊,中文圖書5127冊,資料庫113種(如ACS, RSC,Elsevier,Springer,Wiley...等等),期刊紙本51種,微縮30種,視聽資料768種。儀器設備:核磁共振儀(300,400,600MHz),單晶x-光繞射儀,四級棒式質譜儀,熱差掃瞄熱卡計/熱重分析儀,光譜式橢圓儀,接觸角分析儀,氣相、液相層析質譜儀,氣相層析儀,粉末x-光繞射儀,臭氧產生器,高效能液相層析儀,旋光儀,氫化反應器,高速冷凍離心機,傅氏紅外光譜儀,紫外光可見光譜儀,圓二色性旋光儀,電噴灑游離質譜儀,熱分析儀,熱阻式蒸鍍機,螢光光譜儀,壓電晶體感測器,全自動蛋白質高效液相層析儀,中低壓蛋白質液向層析儀,原子力顯微鏡,多功能埽描式探針顯微鏡,基質輔助雷射脫附游離飛行時間式質譜儀,微盤酵素免疫分析儀,酵素免疫-螢光光譜儀,熱重分析質譜儀。教學實驗室4間有普化實驗室,有機實驗室,分析實驗室,物化實驗室。
|
|
研究特色
|
為因應全球科技產業之發展趨勢,研究之重點著重在於生物科技與材料科技,如有機金屬化合物、質譜分析、計算化學、化學感測器等,達成拓展專業知識與應用發展的基礎。並朝向跨領域整合具東部特色之"奈米科技"與"綠色能源科技"的方向。
|
|
校友出路
|
本系畢業生,在相關領域均有良好的發展與奉獻所學的機會,如石化、生技、製藥、電子、半導體、太陽能、紡織、環境檢測等產業。
|
|
未來發展
|
本系課程規劃注重化學各領域之均衡發展,包含有機、無機、分析、物化、生化以及材料等專業學科,並積極尋求跨領域學術研討,藉以開拓學生視野,培育多方位處理化學問題的能力與素養。研究方向除涵蓋有機、無機、物化、分析等四項傳統領域外,同時亦包含了材料化學及生物化學兩項重點研究領域。鼓勵老師們藉著團隊合作方式,開創出新的研究領域。
|